又到打工仔們收到「綠色炸彈(報稅表)」的季節,縱使坊間都有無數的「交稅貼士」或提醒,但仍然有很多人會遲交、欠交、甚至逃避交稅。交稅往往感到不情願,我們可以如何理解和面對這種心理上的痛?
交稅的痛在於無法感受「即時回報」
假如一個人將交稅的同一筆錢用於Staycation及美食之上,付錢一刻雖然也會肉痛,但與交稅相比,痛的幅度未必相等,因為你認爲自己在付出這筆錢的同時,也切實地獲得了回報:你享受了悠閒舒適的房間、感受過職員的親切服務、品嚐了可口的美食等等,你的金錢支出有獲得相應的享受和服務。行為經濟學中提及的「損失規避 (指人們面對同樣額度的資源時,損失的痛苦遠遠大於獲得的喜悅)」雖然有發生,但同時也被回報的正向感受沖淡。
相反,交稅的「損失」感覺則很難沖淡,因為納稅人未能得到或感受到即時回報,甚或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受不到回報,故餘下「損失」的感覺。而事實上「未有即時回報」是否等於「沒有回報」呢?平整的道路、各項便利的生活基建、各種公共設施的建立與維持等等都屬於一種「回報」。然而那份「損失」的感覺揮之不去,原因之一是我們認為這筆支出的去向並沒有「控制權」。
擺脫「心理賬戶」的影響 減少交稅肉痛感
就以上述例子闡述:如果一個人有自主權去決定金錢的去向,哪怕是用在Staycation、報讀進修課程、買電子用品甚或大宴親朋,縱使「肉痛」,但屬於自己選擇的支出依然讓我們感受到「生活控制權」,讓人抱有自主及滿足的感覺;相反,一般市民無法控制稅款的使用方向,亦即沒有自主權,所以交稅只會給人被動、無奈與無助的感覺,而稅金自然會變成大眾的心理負擔,亦是「心理帳戶(指人們會不自覺地把金錢依照來源及用途歸類,並根據類別決定看待這筆錢的態度)」中其中一項最想逃避的項目。
根據匯豐銀行於2023年1月進行的調查,只有57%受訪香港人有儲蓄習慣,縱使大家都了解每年這筆「必然開支」實屬無可避免,但都鮮會有人為稅款而進行儲蓄,正正是因為對「稅」這項支出的負面體驗與感受所致。除了參考各種交稅貼士,我們更應嘗試改變認知及想法,例如客觀思考自己正享用的各項城市基建,改變這份開支與情感之間的關係。大家亦可以另開帳戶,每月留起一定金額作為繳稅之用,以實務鞏固「繳稅」這個「心理帳戶」的操作亦為佳選;如擔心儲蓄後會忍不住揮霍的話,亦可考慮開設稅務局的「儲稅劵」帳戶,定時儲蓄且款項限定只能作繳稅之用,大減胡亂揮霍及借貸的風險。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張子恒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姚紹樑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劉倩燕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姚紹樑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鮑介文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林燦榮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 2025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