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式香港,總有慾望係左近
香港一彈丸之地,廣告寸步不離,平日看電視,植入式廣告亦滿佈天下,大台炸雞環節,內地劇護膚產品,多種信用卡的惠顧優惠,間隔廣告車輪式地滲入我們的思想。
不論主題是家庭﹑健康﹑環保或是與民生有關,他們用盡各種銷售策略,背後都是想吸引我們消費,提升他們的銷售量。例如買月餅是買個溫暖的家,買個香口膠是可以展現自信笑容, 把商品及個人自信心及家庭關係勾上連結。每件事看似事不關連,反映的卻是香港社會由金錢為主,以消費作輔的集體氛圍。
社會總有人不停都向我們推銷,要我們消費,換取他們口中的「快樂」。消費者地位變得被動,與金錢的關係出現主次不分,我們為消費去工作,金錢引導了生活,增加了人與人的磨擦。最後,我們口說厭倦「錢」字,但卻為金錢勞碌一生。我們熱愛消費他人同時亦怕「被消費」,有如山竹時商人加價惹民憤,但有察覺自己被消費主義「騎劫」了身心嗎?
消費性思維
消費背後付出的不單是金錢及慾望,更是我們傾慕的獅子山精神及思維。曾有女性朋友分享「女人一生點都要有個名牌袋」。當下沒有批判,沒有嘲諷,有的是好奇想法的形成。綜觀香港大商場由名店及連鎖店佔據,小店愈發見少;人們視金錢為戀愛條件,然後被認為拜金;拍拖少不免進出高貴餐廳或上載名牌禮物於社交平台;以買家或「我俾左錢概」的身份放大自身的消費權益,引伸出「港男港女」,更教育出將來的「港童」;只為道理及對錯而忽略體諒他人,有如「演唱會解僱事件」。服務業常說「香港人最難服侍」,口邊常掛「我要投訴你」。或許我們都被說服這是「這樣的思維是對的」,是發展資本社會的必經過程或是代價;或許歸咎香港的發展模式過於單一(經濟為主導,其他發展只是鏡中花,水中月,有如體育及環保)。
但說到底,身處講求「快」,「效率」,「金錢」的香港,多少人可以進行沒有負擔的慢想,反思自己的金錢觀及消費觀?人人為生計 犧牲生活,為避免認清自己對改變環境的無力感,只好全心全意投入到整個消費遊戲當中。但我們承受得起這樣的生活嗎? 消費過後,有得到想像中的快樂嗎?滿足感持久嗎?有後悔消費嗎?倘若更在意金錢對我們的價值,多思考消費的前因後果,都市人可能會較少心理上的煩惱,有更多包容,而非以公審行頭。可能更了解錢這回事,我們會發現金錢對我們的思考已影響到對他人的尊重,社會的政策。
反思金錢的價值
自問多思考金錢對我的價值,的確減少衝動消費,留意的不單是物品的價格,而是背後的故事,例如速食時裝在第三國家的危害。問多了物品對我的意義,未必以節省或增資為主,而是由心而發,增加自身對生活的掌控,而非追趕他人口中的「好」,或是被大減價去影響我的購物。說到底,我相信消費與生活的界線,不應由金錢去決定,而是由了解自身的需要,去作出不後悔的決定。我堅信一個進步的社會,人民自身要有選擇權及責任去思考社會帶來的信息。或者讀者認為以上寫的太「離地」,但我相信總比十歲得到十萬零用錢,去少幾次旅行而上「車」,或是105%上車來得更寫實。
學會與自己的慾望相處會是我們一生的學問。
參考資料
廣告寸步不離,用盡明星效應﹑實際例子﹑專家介紹﹑煽情故事,
社會上愈來愈多借貸廣告,由2009年至今,私人貸款及財務廣告的開支已提昇了一倍,借貸機制有其個人及社會效益,但較多借貸人處於不理性的情況下借貸(被銀行拒絕﹑借貸是最後方法﹑借錢還債)。
搜尋與錢有關的新聞大多負面,「跑馬地情侶因錢爭執打罵」,「鰂魚涌女子公園爭產案開槍」,「中環男子不堪金錢問題困擾墮樓死亡」,亦有「在中環開工,冇靚手袋點番工呀?」的討論帖,最近有「中環工作有高薪族亦有平民」的訪問等等。
各家各戶生息從不間斷。即使面對10級山竹,第二天照常工作。放工走過大街小巷,
不論你是否重生活素質或是支持小店權益,商家環環相扣,銷售手法層出不窮。
如閣下因財務壓力受到情緒困擾,可聯絡本中心之免費諮詢專線 6687 2389,我們的理財社工將樂意給予協助。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張子恒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陳慧敏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張子恒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鮑介文
© 2025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