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們聯繫

預約免費理財咨詢服務

到香港家庭福利會網站

「躺平主義」與「末日消費」,如何反映新生代的理財價值?

註冊社工 張卓峰


近年,國內年輕人間興起一股「躺平」文化,意指人們放棄高薪厚職,寧願過着簡單低物慾的生活,盡可能減少自己的消費,也不願意接受社會的傳統期望和價值觀,例如買樓和組織家庭等。與此同時,美國亦掀起另一股不理性的消費文化,他們標榜「YOLO」(You Only Live Once),追捧「末日消費」(Doom Spending),當地年輕人會不顧自己的經濟狀況,大灑金錢購買奢侈品及非必需品來減壓,不惜負上龐大債務。此岸的年青人盡力減低消費和物慾,過上「躺平生活」;彼岸的年青人卻透支自己所有金錢來滿足自己的慾望,不為未來作打算,上述兩個現象雖然各走極端,但它們背後的原因卻如出一徹。 

原因一:社會流動性下降,年輕人拼搏上游動力減低 

首先,兩地年輕人的不理性消費行為背後,其實皆源於兩地的社會流動性下降。中國和美國皆朝藉着「M型社會」進發,中產階層的逐漸消失意味著基層青少年更難沿着社會階梯向上爬升,他們被困於原有的社會階層當中,大大減低他們努力為自己的未來拼搏的動力。因此,很多年輕人眼見未來難有出頭天,便不再用力爭取向上流動的工作機會,反而選擇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降低自己的物質需求,並放棄婚姻和傳宗接代等傳統觀念,「躺平」過上自己覺得自由和簡約的生活;另一方面,有人則殊途同歸,認為既然未來是如此艱辛,向上流動又如此困難,倒不如及時行樂,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態度,盡情揮霍自己的金錢,務求令自己此刻感到快樂,過著彷彿明天便是末日一般的生活,忽視未來可能會承受債務所帶來的痛苦。 

原因二:經濟前景不明朗,儲蓄追不上通脹 

此外,經濟前景不明朗的因素,令兩地年輕人皆感到十分無力和擔憂。中國國統局公布的「2023年全年中國城鎮調查」顯示,在2023年6月份16至24歲的青少年失業率為21.3%,,數字創該項數據紀錄以來新高。國內很多年輕人投放了很多心力物力,卻也未必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就業環境下,他們或漸漸產生退而求其次的心態,轉而選擇一份工作量不高、薪水微薄的工作,再也不願努力掙扎向上,形成「躺平」現象。另一方面,美國近年亦面對著嚴重的通脹問題。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6月美國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高達9.1%,創四十年來新高。生活成本急促上升,令剛開始就業的年輕人難以有足夠金錢支付購買房屋或組織家庭的費用,甚至難以負擔日常生活開支。無法追上的生活指數令他們容易產生消極心態,認為與其拼命地儲錢購買追不上的樓價,倒不如花費這筆金錢去購買自己的心頭好,即時享受消費的快感,反而令自己更開心,因而形成「末日消費」的現象。 

由此可見,社會流動性不足及對經濟環境不明朗的擔憂對兩地年輕人的理財行為皆造成巨大的影響,香港作為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新一代在這個大時代的洪流下,該如何突破這種不健康的理財風氣呢? 

一步一腳印 訂立可達成的個人目標 打破對未來的消極心態 

年輕人是我們社會的未來棟樑,「躺平主義」及「末日消費」的極端消費現象不但窒礙社會的發展,亦妨礙年輕人累積財富及個人成長,更反映了年輕人對自己未來沒有願景,只能以消極的理財態度來迴避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人生目標。因此,年輕人在裝備理財知識及技巧的同時,他們更需要一個合適自己步伐的生涯規劃,清楚定立自己人生目標,從而制定相應的財務計劃,一步一腳印地向著目標邁步前進。 

澳門大學金樹人教授曾經闡釋「生涯規劃」就是「根據自己原來的樣子,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選擇一種可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 。這些目標不需跟隨傳統大眾的定義,例如「買樓結婚」或「生兒育女」,反而年輕人可以審視自己的個人能力和喜好,為自己打造獨一無二的人生目標,簡單如完成台灣環島單車遊,或是看一場Mirror演唱會亦無不可,從而提升他們管理財務的動機,由被動消極的理財態度轉為主動積極學習策劃自己的財務狀況,以助他們達成不同生涯目標,開創自己的精彩人生。 


返回

訂閱電子版理財通訊
一年12次的接觸,令你與理財走得更近

訂閱

當訂閱電子通訊,代表閣下同意接收本中心發出的活動和宣傳資訊。你亦可隨時電郵至fec@hkfws.org.hk,通知我們停止接收有關資訊。

成為合作伙伴 線上查詢 回到置頂

© 2025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