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寫這篇文章時正值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本來這是在美國感謝日(Thanksgiving)後象徵長假期及為聖誕做準備的日子,然而,經商界的洞察與改造,現已成為全球性的「全民購物日」,消費者都會養精蓄銳,準備好錢包進行血拼。我身邊的朋友基本上十月開始就已經羅列購物清單,非緊急或非必要的物品都會留待這個日子搜羅,並且奇招盡出,務求要在優惠之上再取優惠,例如在禮品卡有折扣時買入禮品卡,再在黑色星期五以禮品卡購入折扣商品,非常精打細算。
瘋狂購物當然會令錢包大出血,在這種全民購物的氛圍下作出的消費決定,究竟是被「怕吃虧」的心態主導了,還是折扣本身的吸引力讓你更容易將鈔票奉上?你買來的究竟是實用性,還是購物後的滿足感?有趣的是,研究發現物質性消費(material purchase)的滿足感從來都不長久,反而體驗式消費(experiential purchase)的滿足感長存機會更大,原因和我們每個人的心理需求有莫大關係。
其一,每個人在有限的預算內都希望能夠作出最好的選擇,買到最好的物品。但物品質素總有不同,例如外型、款式、功能、牌子諸如此類,自己購買的貨品若比不上別人,總會讓人感到不是滋味;加上,貨品價格經常波動,就算現在以優惠價購買,亦難保幾個月後會更優惠,有人便會因此慨嘆:「早知等多陣先買!」。綜觀而言,「比較」的心態可以使人進步,但亦伴隨著為人帶來不滿足的副作用,因為物質之間的比較能夠輕易摧毀購買心儀貨品後的快樂,所以物質消費難以帶來長久滿足。相對而言,「體驗」卻難以被比較:一次與友人的攀山之旅、一場與家人的公路旅行、又或組隊到海底潛水探索等等,這種體驗式消費購買的是人生經歷,它會成為一個人成長的養份,在記憶中佔有重要位置,縱使多年後回想這份經歷,依然讓人回味無窮,這就是滿足!
其二,引述以上的例子,體驗式消費滿足了人的社會性及歸屬感,尤其是與人共同進行的體驗式消費 (social-experiential purchase)。這種消費增加了與人的連結,創造了集體回憶,讓人對團體增加了歸屬感,大家閒時可以回味分享,成為彼此之間的話題。貨物買回家當然也可以與家人朋友共用,但鮮有能夠成為集體回憶,即使一件貨物的功能、外型等因素能被讚嘆一時,在日新月異的產品發展下,亦很難有因一件貨物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更遑論歸屬感的提升。
還記得十多年前由兩位金像影帝主演的一套電影——《The Bucket List》(港譯:玩轉身前事)嗎?戲中反映了一個人將要走到生命盡頭時,內心深處最珍惜、最「想要」、最想留在回憶中的,是各式各樣的豪華名貴之物,還是與友人一段至死亦難以忘懷的體驗與連結?當然,這並非鼓勵大家只要是與體驗有關消費就值得隨意揮霍,反而我們更應該謹慎選擇我們的消費項目,反思消費背後為我們的生活及生命帶來了甚麼有意義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以上一切無需等待至生命盡頭,現在就可以馬上實行了!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姚紹樑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林燦榮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鮑介文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劉倩燕
註冊社工 李文傑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張子恒
© 2024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