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現象
「躺平」近年成為社會上的熱門話題,引發了不少討論和爭議。「躺平」一詞在2021年在內地網路開始流行,指的是「放棄跟隨社會期望奮鬥、選擇待在自己的舒適圈的生活環境中」的生活態度。然而,躺平的現象並不止出現在內地, 如日本的「啃老族」,即那些到了就業年齡仍不願工作,在經濟上完全依賴父母的成年人,其實背後亦反映了相似的社會結構問題。隨社會結構趨向穩定,上流機會比以往少,貧富不均等問題亦日益加劇。著名哲學家馬克斯(Laura Marx)的女婿——古巴傳奇作家保爾 • 拉法格(Paul Lafargue)早在1911年於《懶惰的權利》一書中曾經預言:「21世紀是工作的世紀,也是痛苦、不幸、墮落的世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在2022年透過問卷訪問了100位基層青年,當中近七成受訪者認為自己產生「躺平」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看不到人生未來而感到氣餒,六成受訪者表示或因看不到改善生活的機會,或對當前面對的問題感到手足無措及無法解決,反映目前香港青年面對極大無力感。
新世代對成功和快樂的定義
在資本社會中,名成利就常常被視為成功和社會地位的象徵。然而,這種觀點並不適用於每個人。每個人對於追求成功和成就的定義不同,物質財富之外的領域也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感。俗語云:「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也有選擇生活的櫂利。然而,究竟躺平的人是真正追隨內心抉擇,還是只是人云亦云,為不敢打拼找理由?對於那些早就做好個人理財、收支平衡的人來說,躺平的確有可能是他們遠離繁忙的工作壓力、享受生活的選擇,但若在經濟上自顧不暇,躺平或許就只是一種消極的發洩。
其實,無論選擇躺平生活與否,健康的財務狀況都是至關重要的。妥善理財能令人更從容面對各種突發狀況,亦有助實現更豐富的人生目標。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即使是躺平也需要承擔基本生活成本。通脹之下衣食住行的價格都會上漲,如果我們希望維持每年與過去相同的「躺平」生活水平,我們也必須先站起來,追趕通脹的速度。
躺平之損失
或許,躺平可以帶來短暫的安逸和舒適,但同時也意味著錯過了發展和成長的機會。在個人理財方面,過度陷入躺平狀態可能導致錯失投資機會,甚至長期缺乏財務安全感,使人難以維持基本生活需求。我們可以尋求一種舒適的平衡,但同時也需要保持警覺,不斷學習和成長,以免自己的工作競爭力下降。
西方成功學之父奧里森 • 馬登(Orison Marden)在他的經典勵志讀本《偉大的勵志書》中,以其乾淨的文字、質樸的故事和精煉的道理,教導我們如何克服困難,勇往直前。他強調:「要麼是抓住機會順流而下,乘風破浪,要麼是神色黯然,望河興嘆。」這句話提醒我們,在面對機遇時,我們應該勇於迎接挑戰,積極主動地前進。回顧一生時,我們會發現短暫的快樂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成長。只有當我們勇敢地離開自己的舒適區,面對痛苦和困難時,我們才能真正成長。
總結
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有人覺得躺平後的生活沒有負擔、比較舒適,也有人認為躺平似乎會讓自己再也無法感受到持續進步的成就感。
你認為你也是躺平的一份子嗎?躺平與否,或許並沒有明確的對錯之分,最重要是認清自己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才能善用自己的一生。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姚紹樑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林燦榮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鮑介文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劉倩燕
註冊社工 李文傑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 2024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