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們聯繫

預約免費理財咨詢服務

到香港家庭福利會網站

失業的另類收入︰「政府借俾你,怕咩?」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近日政府財政預算案,其中一項措施是向失業人士提供貸款…

「設立「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作為輔助措施,由政府提供擔保,申請人貸款額上限為在職期間平均每月收入的6倍,以8萬元為上限。首12個月只須還息,之後本金連利息最長可攤分五年償還,年利率固定1厘。申請人如按時全額還款,已繳付的利息將全數退還。自由職業人士如證明失去收入亦可申請。政府總擔保額為150億元,申請期為六個月」

「但申請人在申請貸款時,不可以有任何破產呈請或破產訴訟,及需要有運作正常的銀行戶口」

先不論特惠貸款計劃之貸款上限,單計較息率已較坊間的財務機構為低,首12個月的「還息不還本」,或許對某些人可一解燃眉之急,看似是私人債務的另一選擇,但會否變相陷入債務循環的危機?

香港教育甚少從理財角度培養我們活出健康人生,遑論教你失業時要如何自處。失業借錢度日以致「債冚債」不是課堂上的理想教學,卻早是很多財困家庭的日常。工作上見過有失業多月的單親媽媽一邊借貸,一邊煩惱要否中斷供了多年的保險金。亦有見過單職爸爸為借私人貸款予兒子讀大學。家庭債務比率亦是15年來的新高(87.7%),當中信用卡墊款及其他私人用途貸款約佔25%。曾經有報導指出過度消費是市民借貸的首要原因。我們在經濟穩定時感受不到過度消費的危害,但在經濟不景氣以及失業的雙重打擊下,過度消費絕對會是壓垮駱駝背上最後一根稻草

在新一年的開端,面對疫情及經濟困局的你,絕對要三思借貸原因及其成效。

我早已處於手停口停的狀態,過去又未有積蓄,可見未來數月都未有工作與否,我應該要申請貸款嗎?」

1. 考慮借貸原因是否合理

一家之主與單身一人申請貸款意義上大有不同,前者可能為唯一收入來源,要養妻育兒;後者可能為追尋夢想去進行貸款。不論其出發點,貸款無疑增加了管理財務的風險,按時還款並實行計劃並不容易。稍有不慎,未有控制好支出上限,便令自身陷入財困。假如過往不時陷入債務困境,嘗試尋求無息或低息貸款去協助你渡過危機,便要深思熟慮地想清楚才決定借貸。緊記別高估自身的理財能力,要及早計劃每月的還款金額及預計還款期。

「反正都借咗錢,拎去玩多轉先還錢」

2. 還款不是烏托邦

在遍地物慾的城市去平衡支出分配並不容易。從你決定貸款那刻開始,還款便理應成為其一財務目標,但要避免還款變成人生唯一目標。借貸理應是暫時性措施,而非長遠方案。借貸過活治標不治本。見過負債人士每月的娛樂開支不比過往少,所以別「自行」延長你的還款期,小心增新額外利息。同時別輕看「慳埋慳埋」剩餘的小錢,調整你的心態,為你的未來負責,尋回「無債生活」。

額外還款小貼士

  • 還款理應是首要目標,但不是唯一目標,保持健康的理財態度
  • 逃避債務不會令你生活好過點,只會延長你承受壓力的時間
  • 還款不應只削減開支,要同時考慮增加收入
  • 假如還款額大大超出自己的承擔能力,要認真考慮破產的可行性
  • 多期盼還清債務後的生活,提高還款的動力

其實負債帶來什麼影響呢? 大多研究都指出負債與一般心理健康疾病(例如抑鬱症)以及自殺傾向有正向關係。善用借貸來改善生活需要有良好的計劃及實行能力。回到最初,假如香港教育自小有理財學科,或許更能保障每個人一生的命運。說到底,理財社工強調健康理財建基於穩定的收入,配合平衡的理財概念,加上適量理性的投資,方是正確的理財之道。沒有正確的理財觀念及收入,再多的「救援」計劃亦救不了香港人的財務困境。

希望分享給因為失業而過著借貸生活的朋友。失業不是失敗,借貸不是末日,放棄計劃及感受人生的態度方是最難挽救的。

參考資料:

1. 借貸前可先善用社會上的資源,請參考部分由政府或社福團體提供的失業支援計劃:

https://www.ifec.org.hk/web/tc/blog/2020/05/9-tips-on-umemployed-and-incomecut.page

2. 梗有一個「債仔」喺左近:盤點10個港人最常見的借貸理由

https://www.hk01.com/%E9%9A%B1%E5%BD%A2%E9%A6%99%E6%B8%AF/97843/%E6%A2%97%E6%9C%89%E4%B8%80%E5%80%8B-%E5%82%B5%E4%BB%94-%E5%96%BA%E5%B7%A6%E8%BF%91-%E7%9B%A4%E9%BB%9E10%E5%80%8B%E6%B8%AF%E4%BA%BA%E6%9C%80%E5%B8%B8%E8%A6%8B%E7%9A%84%E5%80%9F%E8%B2%B8%E7%90%86%E7%94%B1

3. 負債對個人的影響: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unsecured debt and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21年3月

如閣下因財務壓力受到情緒困擾,可聯絡本中心之免費諮詢專線 6687 2389,我們的理財社工將樂意給予協助。


欲獲取更多有關理財教育的資訊,歡迎訂閱本中心電子版理財通訊


返回

更多撰文

消費劵隱藏的行為經濟學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親戚借錢借唔借?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疫情下婚禮的隱藏成本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張子恒

情人箭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林燦榮

教導孩子理解借錢這件事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陳慧敏

手遊免費入局?隨時一去無回頭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借消費排遣憂悶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盧富星

究竟搵幾多先「夠」?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唐嘉豪

訂閱電子版理財通訊
一年12次的接觸,令你與理財走得更近

訂閱

當訂閱電子通訊,代表閣下同意接收本中心發出的活動和宣傳資訊。你亦可隨時電郵至fec@hkfws.org.hk,通知我們停止接收有關資訊。

成為合作伙伴 線上查詢 回到置頂

© 2024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