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府財政預算案,其中一項措施是向失業人士提供貸款…
「設立「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作為輔助措施,由政府提供擔保,申請人貸款額上限為在職期間平均每月收入的6倍,以8萬元為上限。首12個月只須還息,之後本金連利息最長可攤分五年償還,年利率固定1厘。申請人如按時全額還款,已繳付的利息將全數退還。自由職業人士如證明失去收入亦可申請。政府總擔保額為150億元,申請期為六個月」
「但申請人在申請貸款時,不可以有任何破產呈請或破產訴訟,及需要有運作正常的銀行戶口」
先不論特惠貸款計劃之貸款上限,單計較息率已較坊間的財務機構為低,首12個月的「還息不還本」,或許對某些人可一解燃眉之急,看似是私人債務的另一選擇,但會否變相陷入債務循環的危機?
香港教育甚少從理財角度培養我們活出健康人生,遑論教你失業時要如何自處。失業借錢度日以致「債冚債」不是課堂上的理想教學,卻早是很多財困家庭的日常。工作上見過有失業多月的單親媽媽一邊借貸,一邊煩惱要否中斷供了多年的保險金。亦有見過單職爸爸為借私人貸款予兒子讀大學。家庭債務比率亦是15年來的新高(87.7%),當中信用卡墊款及其他私人用途貸款約佔25%。曾經有報導指出過度消費是市民借貸的首要原因。我們在經濟穩定時感受不到過度消費的危害,但在經濟不景氣以及失業的雙重打擊下,過度消費絕對會是壓垮駱駝背上最後的一根稻草。
在新一年的開端,面對疫情及經濟困局的你,絕對要三思借貸原因及其成效。
「我早已處於手停口停的狀態,過去又未有積蓄,可見未來數月都未知有工作與否,我應該要申請貸款嗎?」
1. 考慮借貸原因是否合理
一家之主與單身一人申請貸款意義上大有不同,前者可能為唯一收入來源,要養妻育兒;後者可能為追尋夢想去進行貸款。不論其出發點,貸款無疑增加了管理財務的風險,按時還款並實行計劃並不容易。稍有不慎,未有控制好支出上限,便令自身陷入財困。假如過往不時陷入債務困境,嘗試尋求無息或低息貸款去協助你渡過危機,便要深思熟慮地想清楚才決定借貸。緊記別高估自身的理財能力,要及早計劃每月的還款金額及預計還款期。
「反正都借咗錢,拎去玩多轉先還錢」
2. 還款不是烏托邦
在遍地物慾的城市去平衡支出分配並不容易。從你決定貸款那刻開始,還款便理應成為其一財務目標,但要避免還款變成人生唯一目標。借貸理應是暫時性措施,而非長遠方案。借貸過活治標不治本。見過負債人士每月的娛樂開支不比過往少,所以別「自行」延長你的還款期,小心增新額外利息。同時別輕看「慳埋慳埋」剩餘的小錢,調整你的心態,為你的未來負責,尋回「無債生活」。
額外還款小貼士
其實負債帶來什麼影響呢? 大多研究都指出負債與一般心理健康疾病(例如抑鬱症)以及自殺傾向有正向關係。善用借貸來改善生活需要有良好的計劃及實行能力。回到最初,假如香港教育自小有理財學科,或許更能保障每個人一生的命運。說到底,理財社工強調健康理財建基於穩定的收入,配合平衡的理財概念,加上適量理性的投資,方是正確的理財之道。沒有正確的理財觀念及收入,再多的「救援」計劃亦救不了香港人的財務困境。
希望分享給因為失業而過著借貸生活的朋友。失業不是失敗,借貸不是末日,放棄計劃及感受人生的態度方是最難挽救的。
參考資料:
1. 借貸前可先善用社會上的資源,請參考部分由政府或社福團體提供的失業支援計劃:
https://www.ifec.org.hk/web/tc/blog/2020/05/9-tips-on-umemployed-and-incomecut.page
2. 梗有一個「債仔」喺左近:盤點10個港人最常見的借貸理由
3. 負債對個人的影響: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unsecured debt and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21年3月
如閣下因財務壓力受到情緒困擾,可聯絡本中心之免費諮詢專線 6687 2389,我們的理財社工將樂意給予協助。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張子恒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林燦榮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陳慧敏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盧富星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唐嘉豪
© 2025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