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營營役役容易令人感到疲憊及沉悶,生活在物質豐富的香港,亦容易讓人透過消費去滿足自己。上星期買了按摩椅後,心情感到興奮,數天後又想購買新推出的捲髮器,行為經濟學理論的「享樂適應」恰好說明這種狀況。
「享樂適應意指,無論對快樂或痛苦的經驗,人類的適應力都能超乎自己原先預估的還快習慣。」
人類與生俱來能夠適應各種生活經驗,即使是再快樂的情緒,也會有回歸平淡的一天。我們容易變得依賴消費去持續地獲取滿足及快樂,繼而發展出相似的行為模式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認識一對夫婦月入逾十萬,育有一名孩子。太太收拾時發現家中多出廿幾套簇新的名牌童裝,而小孩都穿不下去,便轉贈予他人。此事正好反映「享樂適應」的消費模式。當成人有如此強大的適應力,我們的孩子透過天生本能以及後天學習去鞏固這些生活經驗,自然變得更接受及注重滿足物慾需求。孩子有三餐溫飽﹑身穿潮流時裝﹑參與多種興趣班﹑出入有司機接送﹑生日開派對﹑外國升學移民﹑看似是孩子的需求,實情是父母個人的選擇及滿足他們人生的追求。
這是沒有對與錯的,子女能夠衣食豐足反映父母照顧周到及他們的經濟能力,但以滿足物慾方式去取得滿足和快樂的方式有可能引申出副產品, 就是讓小孩習慣以利用滿足物慾去獎勵自己。我們鼓勵家長注入更多建立心理素質的培育,而不單單靠賴物質獎勵。
放眼現今社會,很多人都以滿足物慾為生活首要目標,擱置了其他成長路上需要的鼓勵及包容。見過三歲小孩劃不出直線而被指「曳曳」﹑患有ADHD的小孩完成不了家課被指「懶」﹑青年不願上學被指「不上進」,每次評價了孩子的能力,評價就有如金剛圈罩將孩子的成長框住了。這正是「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父母固然不易做,但假如孩子要從漫罵中成長,至少這些苛責不要來自父母。再多再大的困難,要相信你的孩子可以不斷學習和進步。唯一肯定的是一顆強大而溫暖的心會比任何一件衣物更能協助你的小孩在日後走得更遠更舒服。擁有多少物品並不等同自己的能力。父母的照顧及教育除了提供物質上的支援,更重要的是灌輸支援背後的意義。
究竟廿幾套簇新的名牌童裝是父母或是小孩的需要?希望父母在滿足物慾同樣重視小孩的心理需求,理財社工認為人生樂趣在於實踐。假如你近日面對生活感到沈悶或不滿,或許推薦你可以觀賞電影「靈魂奇遇記」,此文章算亦是從中得到啟發。
2021年4月
如遇到家庭財務或是親子理財教育的疑問,本中心可提供免費諮詢服務。歡迎致電6687 2389 與當值的理財社工聯絡。
圖片來源:Ketut Subiyanto from Pexels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張子恒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林燦榮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陳慧敏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盧富星
© 2025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