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從理財教育抽離一下,與大家分享一下「湊仔經」,但想深一層,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又何嘗不是管教中的一環?常言道:「講錢傷感情」。這句說話令很多家長都有了忌諱,覺得跟孩子「講錢」會很傷親子關係,而且經濟上又不是應付不了,讓孩子有個美好童年就好了,也讓他知道父母可以很大方,管錢等他長大自己賺錢時再教就好。在孩子的角度,父母的這種做法當然是多多益善,孩子肯定很「愛你」。然而,如果將這種管教方針放在其他事情上,父母又覺得可以嗎?譬如,孩子想什麼時候吃飯就什麼時候吃飯,反正他餓了就會要求吃,這樣父母又是否能夠接受?孩子不想做家務就不要做,反正父母會做,做得還比他快,父母又是否樂見?筆者自己也是一名家長,實在很明白,孩子的喜怒哀樂很能挑動家長的情緒,可以的話誰不想孩子總是快快樂樂,整天掛著笑臉。但我們更應明白的是,管教追求的並不只是一時的快樂,而是要讓孩子最終能夠成為一個負責任、有承擔、獨立自主而又深受別人信任的人。
我們常說父母的一言一行,其實孩子都看得清清楚楚,長大後一切歷歷在目,往往會成為他們的思想及行為準則,而這些準則正正就代表著他們對自己、對別人及對世界的價值觀。父母揮霍無道,傳達的想法就是:「想買什麼就去買」;父母什麼都會買給孩子,傳達的想法就是:「無論我要什麼父母都應該給我」;父母金錢無限供應,傳達的想法就是:「資源是無限的」。不設限的教育,價值觀最終都會走向「我是至高無上的」這一類自我觀感,從而認為「別人都應該滿足我」,而「世界亦應為我而改變」。然而,「限制」有時在管教上也不容易處理,簡單如買東西給孩子,有時也可以是一種心意及關懷的表達。如果每次都是必須先完成一件事才可以換到一份禮物,親子關係也難免變得僵化;但如果用在理財教育之上,「限制」會變得更清晰及容易掌握:零用錢的金額,定好了就是定好了,孩子用過量了的時候,很清晰已經可以表示到他超出「限制」這個概念。但同樣地「有借有還」這個機制也可以讓這個限制變得更有彈性:如有必要孩子可以預支下星期零用錢,但雙方需要商議好如何歸還,這樣孩子就能明白父母所給予的限線在那裡,自己應該如何在規限內行動,成為一個守規則的人。「責任」亦同樣,比如「做好功課」是孩子的責任,家長經常檢查功課好像讓孩子覺得「做好功課」是父母的負責,但如果家長撒手不管,碰巧又遇上一個比較隨意的老師,孩子隨時可以敷衍了事,你又可以不負這個「責任」嗎(雖然最大的責任在老師)?但在理財教育上,管理金錢及個人物品完全可以成為孩子的必修題,因為要他們負責的話他們完全可以不能逃避,比如說,孩子需要管理好水壺及文具,否則重新購買的錢可以分期在零用錢中扣除,又或者在每年一次的利是錢中扣除父母為他們重購物品的開支,那麼責任自然就回到孩子身上。
孩子不願意吃飯,你迫著他不吃也得坐在位子上,要他明白「一家人的飯餐」就是這個時間,家裡不設「自助餐」因為家庭有家庭的規律;孩子從小就要他幫忙家務,縱使你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才能跟他們一起完成同一件事情,但因為他是家庭的一份子,要教懂他什麼叫家庭責任,也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理財教育也是一樣,管錢用錢也是孩子的責任,父母不能永遠代替他們挑起這份責任。沒有人會有用不完的金錢,其他資源也一樣,學懂有限制,自然也會珍惜。理財是一種管教,同時也在協助你管教。
如遇到家庭財務或是親子理財教育的疑問,本中心可提供免費諮詢服務。歡迎致電6687 2389 與當值的理財社工聯絡。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張子恒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林燦榮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張子恒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張雅琳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黃靜欣姑娘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 2025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