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人口老化的趨勢,長者照顧的議題逐漸引起各界關注。許多相關機構和團體積極向公眾推廣「生死教育」,強調提前為長者的晚年生活進行規劃的重要性。社會對「預設照顧計劃」和「平安三寶」等概念的理解逐漸加深,也讓社會開始正視如何更好地照顧長者。
最近上映的電影《破.地獄》透過獨特的題材將「生死」的議題帶入了大眾視野。這部電影主要圍繞兩位主角,一位是代表傳統殯儀業的喃嘸師傅「文哥」,另一位則是象徵新型商業化殯儀業的「道生」。電影中展示了許多傳統理念與現代思想的碰撞和對立。「生死」固然是這部電影的討論重點,而筆者作為一名長者服務的工作者,更希望能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這部電影的深層意義,尤其是關於文哥的照顧安排以及他與家庭之間的關係,筆者認為,社會對長者照顧的重視不僅應限於生死教育的推廣,更需要深入家庭內部的溝通與合作。
電影中的主角文哥因中風而無法自理,文哥的子女「文玥」與「志斌」面對父親的病情,兩兄妹在照顧文哥的挑戰上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他們激烈討論照顧方案的情節深刻地反映了許多香港家庭所共同面對的挑戰。文玥與父親的關係雖然一直不太融洽,但在文哥「出事」後,文玥馬上便與哥哥討論照顧父親的方案,顯示了她對父親晚年生活的重視以及她對家庭的責任感。相比之下,志斌卻因為要為兒子爭取更優質的學習環境而決定移民,但同時也揭示了他多年來自覺為家庭犧牲的內心掙扎。無論是文玥還是志斌,他們都肩負著不同的角色和責任。
筆者回想起毛澤東的名言:「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每一份感情背後,都是一次次的選擇與放棄。長者的照顧工作不僅是一份責任,更是對家庭關係的考驗。長者照顧不能夠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家庭成員共同參與、攜手承擔的過程。人終需面對生老病死,尤其是當我們面對的摯親日漸衰老時,家人如何有效地溝通、制定具體的照顧計劃,顯得尤為重要。筆者鼓勵大家可以透過以下三點,為家中長者制定適合的照顧方案:
溝通與分配責任
照顧長者是一個長期課題,因此家庭成員之間保持資訊流通尤為重要。除了根據每位家庭成員的時間和能力,合理分配照顧任務,以避免某一個人承擔過多的壓力之外,亦建議可設立一個共同通訊渠道,例如WhatsApp群組,讓不同成員都能及時掌握長者的需要及狀況,同時減輕照顧者獨自承擔的壓力。家人在群組中亦可清晰列明照顧時間表,例如覆診的安排,讓每位家庭成員清楚了解各自的照顧角色和責任。醫院管理局推出的HA Go手機應用程式,亦是家人們的得力助手,能幫助有效地管理長者的就醫安排。
預算管理及醫療規劃
家庭成員應事先評估長者的醫療需求和相關費用,制定全面的預算計劃,以確保所有開支在可承受範圍內。就上門照顧服務為例,如果選擇公營服務機構,需留意其門檻及輪候時間,如選擇私營服務機構,則可參考其服務形式及收費,比較各方面才能選出最合適的照顧方案。
此外,在醫療費用方面,儘管市面上針對長者的醫療保險未必一定是理想選擇,但仍應鼓勵家人向專業人士查詢,詳細了解各類醫療保險的覆蓋範圍及賠付條件,以備不時之需。如果長者早年已投保,家人亦可代為了解相關保險的內容,讓保險能夠用得其所。
長遠而可行的照顧計劃
若家庭成員對長者的福利及照顧計劃感到無從入手,可尋求社會機構的協助。例如家中長者尚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便可向醫務社會服務部的醫務社工尋求協助;若長者在家安老,則可前往當區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長者地區中心或長者鄰舍中心以獲取專業評估及所需服務。
家人了解不同的照顧方案後,亦可先與長者討論他們的照顧意願,綜合家人的分工以及家庭的財務狀況,為長者度身訂造最合適的照顧方案,讓長者的晚年生活有依靠、有尊嚴。
以家為本,面對照顧的挑戰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與挑戰,探討生死教育,不僅是對於生命的反思,更能展現家庭價值、讓人重新思考我們與摯愛之間的聯繫。在面對長者照顧這個共同課題時,理解、包容與支持,都是一家人共同克服困難的基礎。希望面臨相似挑戰的家庭,都能找到自己的解決之道,共同走過生命的每一個階段。
註冊社工 張卓峰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鮑介文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姚紹樑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鮑介文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林燦榮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葉玉瑩
© 2025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