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們聯繫

預約免費理財咨詢服務

到香港家庭福利會網站

電子消費是敵是友?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劉倩燕


現代科技一日千里,孩子應用電子科技的能力分分鐘比成人更為熟練,這亦意味著,一切以電子科技帶來的便利,譬如電子消費,已經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然而,凡事都有一體兩面,這種消費方式雖然帶來方便,但潛在的影響卻也不容忽視。

筆者初接觸理財社會工作時,「金錢疏離感」這個情況不絕於耳。金錢疏離感是指人們在使用電子支付或貨幣時,感受不到實際的金錢支出,而導致消費意識模糊,輕視電子消費累積的金額,影響花費情況。卡內基美隆大學、史丹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亦曾進行一項研究,為研究對象購物時進行腦部掃描,發現了解價格及付款時腦部會產行痛覺,這亦與我們常說的「使錢會肉痛」有微妙的相似之處;另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則發現,當人們使用信用卡(即電子消費)時,會有更大機會出現過度消費的情況,例如相比用現金,使用電子支付工具的消費者會花超出兩倍的價錢購入籃球比賽門票。這種情況在任何年齡層上都會出現,例如成年人在網上購物時往往因為不需要實際支付現金而容易購買過多,在孩子身上更是顯然易見。 

然而,電子消費也有其益處。電子消費的家庭,能夠更方便地管理家庭開支和生活安排。坊間各類提供電子消費的平台,甚至銀行應用程式,都能查閱消費紀錄,不少平台甚至設有分類服務,讓人們對消費的頻率、金額及種類一目了然。家長可以來記錄和分析家庭開支,或者利用網上購物平台方便快捷地購買日常必需品,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電子消費同樣應用在親子理財教育。家長給予孩子零用錢時,孩子常用八達通,家長可以從平台追溯消費紀錄,有助了解孩子的消費傾向,適時進行教育。

從以上例子可見,使用電子消費方式時,都需要基本的金錢價值觀和概念。電子世代的孩子,「嘟」一「嘟」便能暢通無阻地乘車購物,亦正因「嘟」一「嘟」就輕鬆揮灑金錢,孩子們難以對支出金錢產生實感,若家長不加以糾正或說明,便很容易造成揮霍金錢的後果;但如果父母善用電子消費功能,例如設置電子支付限額,定時檢查消費紀錄,來讓孩子理解金錢的來源和價值,進而幫助他們有金錢意識地融入電子支付的世代。成年人也應該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避免陷入金錢疏離感帶來的消費陷阱。  

世代步伐變遷急速,我們無法阻止人們使用電子消費。而電子消費於我們而言是敵是友,則取決於如何使用和引導孩子學習。正確的親子教育應當包括基本的金錢概念和對電子消費的指導和約束,從而在科技進步的浪潮中,培養孩子理性和負責任的理財能力。  


欲獲取更多有關理財教育的資訊,歡迎訂閱本中心電子版理財通訊

  

 


返回

訂閱電子版理財通訊
一年12次的接觸,令你與理財走得更近

訂閱

當訂閱電子通訊,代表閣下同意接收本中心發出的活動和宣傳資訊。你亦可隨時電郵至fec@hkfws.org.hk,通知我們停止接收有關資訊。

成為合作伙伴 線上查詢 回到置頂

© 2025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