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育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成長的重要養分,從小做好親子理財教育能在多方面帶來顯著效果,以下將詳細闡述三個無論在個人理財、家庭、以至人生層面上都十分重要的好處:
第一:認識孩子的想法及慾望,建立財務管理的責任感
筆者曾多次問及中學生︰「你的家長曾否提供過理財教育呢?」最常得到的答覆是:「沒有。」然而,其實提供零用錢也是其中一種理財教育,關鍵在於與價值觀教育相結合,以確保孩子能夠理解金錢的真正意義。例如零用錢可分為儲蓄及消費兩部分,在儲蓄方面,家長可以設計兌換式的儲蓄計劃,例如當孩子儲蓄到5000元時,再提供額外500元作為儲蓄獎勵,順道教授「定期利息」的概念,由家長擔當「銀行」的角色。在消費方面,家長可以透過孩子的消費方向了解他的心理需要,例如追星背後,可能反映其對親密關係的聯繫﹑對亮眼人生的展望﹑或是對戀愛情懷的投射。孩子在花費最多的地方,往往能揭示他們重視或渴望怎樣的生活。同時,家長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分享生活中的必要開支,避免讓他們誤以為生活中只需滿足娛樂和慾望。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明白,首先要照顧必要開支,而不是將慾望放在首位。隨著年齡增長,家長還可以讓他們逐步認識及分擔家庭開支,小至文具費到水電費及學費,從生活中培養他們的財務責任感。
此外,家長可以適當地設立一些共同儲蓄目標,如「一家人去旅行」,並與孩子一同討論各自負責的儲蓄目標,激發整個家庭成員都有共同參與的動力和責任,讓孩子親身體驗儲錢去旅行的滋味。
第二;開放討論生活需要及生涯規劃
以電影《破·地獄》為例,哥哥(朱栢康飾演角色)認為自己奉獻大半生去滿足父親的期望才成為喃嘸師傅,然而,站在父親的角度卻是出於善意,擔心兒子沒有穩定的工作。如果雙方能夠坦誠溝通,共同探索兒子的成長方向,或許能減少哥哥「被控制」的感覺。
筆者不時看到有成人與雙親關係破裂,其原因往往與金錢有關。雖然家長出於關心希望為子女鋪平道路,但缺乏溝通可能使父母的好意變成壓制子女自決權的工具,最終導致關係疏離。。金錢溝通需要日積月累的觀察和技巧,家庭間開放討論生活需要以及各人的生涯規劃,便能避免「談錢傷感情」這種錯誤的氛圍在家庭間蔓延。及早與子女溝通對金錢和未來的想法,無疑是親子間一個重要的話題。
第三: 傳承良好的理財文化及價值觀予下一代
筆者明白很多家長願意為孩子奉上一切,例如在孩子生日時送上昂貴禮物,或無條件讓孩子頻繁地去旅行等,這種「自動自覺」提供資源的方式,需要配合良好的價值觀教育,適時讓孩子知道金錢是有限資源,避免出現「食米唔知米貴」或是輕率看待太易得到的物品。
另一個青少年常見的金錢煩惱,便是金錢與人際關係的課題。請朋友吃飯或送生日禮物時,應有金額上限嗎?如果朋友借錢,又應該如何回應呢?在筆者接觸過的中學生中,有過半數人都有借錢或被借錢的經歷。部分中學生更反映借錢是有義氣的表現。作為家長,你是否認同這種想法?理財教育不僅僅是數字和金額,更是家長自身價值觀的展現與傳承。就上述例子,若家長留意到子女也有朋輩間借錢的情況,不妨先放下好壞的成見,與子女大方討論借錢文化、分享彼此的理財價值觀,一同分析該如何處理金錢與人際關係的瓜葛,教育子女維繫人際關係之餘也學會保障自己,從而在家庭間建立良好的「講錢」氛圍。
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材,而這裡的「材」也可以用「財」來演繹︰沒有良好的金錢基礎,我們如何能實現人生夢想或成就未來呢?相反,一次失誤足以為整個家庭帶來債務負擔。要避免孩子出現理財問題,應及早向他們灌輸金錢的重要性,讓孩子明白資源並非無限,並提倡每個人都應承擔自己的財務責任,以維持生活開支和追尋夢想。這便是子女成「財」的最好示範。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劉倩燕
註冊社工 黃皓怡
註冊社工 張卓峰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鮑介文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王君偉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姚紹樑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鮑介文
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林燦榮
© 2025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