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們聯繫

預約免費理財咨詢服務

到香港家庭福利會網站

父母親節的禮物——給你一個親子理財教育的溫馨體驗!

認可理財社工 孔令慈


母親節剛過,父親節將至。剛過去的母親節,筆者喜見本地餐廳再次熱鬧起來,街上熙來攘往,很多人都四出與家中「母親大人」吃飯慶祝,聊表愛意及感恩之情。除了請客聚餐和外遊,不少人亦購買禮物或花束致意。母親節與父親節是回饋父母對家庭的付出和貢獻的節日,筆者希望藉此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計劃及分配禮物預算,在表達對父母謝意的同時,還可為孩子樹立健康的財務觀念及理財價值觀。  

節日消費文化與社交媒體的比較壓力  

香港人一向喜歡藉着節日放鬆一下,商舖一般亦會進行節日優惠,形成強烈的節日消費文化。有機構於今年母親節前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反映出六成以上受訪者計劃於母親節進行慶祝活動,大部份人預計花費500-1,000元以上。除此之外,社交媒體也是今時今日消費文化的無形推手,我們常常在社交媒體看到KOL或朋友分享昂貴的慶祝活動或禮物,彷彿也潛移默化地變成慶祝的指標。這種由社交媒體放大的比較心態,可能會在無形間驅使我們進行情緒性消費,使我們偏離原意,造成額外開支。  

親子理財教育:與孩子一起計劃預算  

母親節與父親節是培養孩子理財觀的好機會。研究顯示,5至7歲是形成財務觀念的關鍵期,此時兒童已具備能理解金錢價值、取捨及基本預算的認知能力,透過父母的引導,孩子便能在準備禮物的過程中學習預算及儲蓄,同時增進親子關係。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藉此機會讓孩子體會分享的快樂,明白分享是一種讓彼此幸福的方式,培養自願分享的心。 

接下來的父親節,家長可與孩子一起構思「父親節慶祝大計」,例如和小朋友一起搜集資料,預估爸爸喜歡的慶祝活動或禮物需要多少資金。家長可以邀請子女撥出一部分零用錢,再注資額外金錢,讓他們決定如何分配——簡單如100元的預算當中,50元用於慶祝活動,30元用於製作手工卡片,餘下的存入「節日儲蓄瓶」,讓孩子在清晰的計劃中培養分配預算的能力。此外,父母可與孩子共同制定儲蓄計劃,例如每月給孩子10元,讓他們為下個節日做準備。心理學中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兒童透過具體操作(如分配預算)能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當孩子參與決策,他們會對理財產生興趣,並學會用有限資源表達對父母的感恩與尊重。這樣的經驗讓孩子明白,禮物的價值除了金錢本身,亦取決於背後用心規劃的心意。  

貨比三家:教導孩子比較價格及風險管理 

 在購買禮物方面,父母可從中教育孩子貨比三家的重要性。節日促銷常伴隨價格波動,例如鮮花價格在母親節前會有上漲,餐廳套餐價格亦會因需求激增而提高。這些現象為父母提供契機,教導孩子認識市場價格的變動因素,並培養「格價」的習慣。  

由於「貨比三家」的理財概念對孩子來說較容易掌握及實踐,筆者建議父母可與孩子進行「格價挑戰」,例如與孩子在網上查看同一品牌及大小的貨品或同樣的體驗活動於不同商店的價格是多少,繼而找出最便宜和最貴的價錢之間的差額,及後將差額轉化為孩子能理解的言語,如差額為$10,即可購買2-3粒珍寶珠(當然要投其所好!),讓他們明白消費前格價的重要性。家長亦可趁機告訴孩子,當我們用心挑選性價比高的禮物時,這種用心也使我們在相同的資源下創造更大的快樂。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可提高挑戰性,家長可與他們走訪實體店或於網上查看餐廳節日套餐的優惠細則,讓他們學會辨別促銷陷阱並選擇性價比高的餐廳。父母可簡化風險概念,例如「節日時東西可能變貴」,甚至構思應對方式,例如「提早購買或預訂」,促使孩子更謹慎地進行購買的決策。  

理財在於實踐 

父母親的恩惠當然不是一個節日就能相報,但節日能提醒人們欣賞父母對家庭的貢獻,因此也往往是情感連結的重要橋樑。在節日融入親子理財教育,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深化學習體驗,同時透過價值教育將節日連繫到愛、感恩與尊重的本質。 

各位家長,不妨於父親節前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個「父親節慶祝大計」,讓孩子參與預算禮物構思、分配與儲蓄計劃,不僅給家中的「父親大人」一個驚喜,亦為孩子的未來播下理財的種子。預祝父親節快樂!  


欲獲取更多有關理財教育的資訊,歡迎訂閱本中心電子版理財通訊


返回

訂閱電子版理財通訊
一年12次的接觸,令你與理財走得更近

訂閱

當訂閱電子通訊,代表閣下同意接收本中心發出的活動和宣傳資訊。你亦可隨時電郵至fec@hkfws.org.hk,通知我們停止接收有關資訊。

成為合作伙伴 線上查詢 回到置頂

© 2025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本會為註冊之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及私隱政策